2018年11月25日星期日

时政频道: 绿水青山好湄潭 金山银山成美谈(庆祝改革开放40年·百城百县百企调研行)

时政频道
时政新闻 
绿水青山好湄潭 金山银山成美谈(庆祝改革开放40年·百城百县百企调研行)
Nov 26th 2018, 00:00, by 本报记者 万秀斌 程 焕

  "走,到湄潭当农民去!"

  近些年,这句广告语在贵州北部流传颇广,可乍一听不免让人疑惑:别的地方都在轰轰烈烈推进城镇化,湄潭为何大张旗鼓把人往农村引?

  矿产资源贫乏、工业基础薄弱,又无大城市作依托,湄潭全县九成以上为农业人口。于是,"在农村谋出路、向土地要效益"成了湄潭一条取胜之道。

  从首创"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经验,到敲响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第一槌"……改革开放40年,农村改革试验在湄潭县薪火相传,闯出了乡村振兴新天地。

  湄潭人守着好山好水摘掉了贫困帽、住进了新民居,自豪地喊出"我是一个幸福的农民"。

  依托种茶,让产业兴起来

  深秋的湄江镇核桃坝村,群山翠绿,一垄垄茶树葱郁蜿蜒。

  "从开春忙到现在,天天和茶打交道。"加工完最后一批秋茶,热闹了大半年的厂房回归宁静,村民黄大江给自己沏杯明前翠芽,盘算起收成来:承包的10多亩茶园,茶青产出近6万元;后院的茶叶加工厂,今年制作出3万斤干茶,刨去各项成本,纯利润约30万元。

  核桃坝村并非传统茶产区,长期以来村民主要以种玉米为生,辛苦一年也仅够糊口。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在村干部带领下,村民开始种植茶树。

  核桃坝村党支部书记陈廷明介绍,改革开放初期,包产到户呼声高涨,但以后承包权会不会发生变动,并没有明确的指导意见。"村民心里没底,自然不敢放手经营。"

  1983年的一个冬夜,抄乐乡(现抄乐镇)楠木桥大队20多户村民围坐在火炉边,七嘴八舌吵出个"生不增、死不减"的土法子,稳定了人口和土地之间的权利关系。

  1987年,国务院确立湄潭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重点探索土地制度改革及农产品商品基地建设的实践经验。数年后,湄潭形成的"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首创经验,被写进了中央文件和农村土地承包法。

  随着土地承包关系得以稳定,加上税费减负改革试验与"退耕还茶"的政策支持,老百姓吃了定心丸,湄潭抢抓机遇,借助生态优势,举全县之力发展茶产业,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目前,茶产业是湄潭县最重要的支柱产业,全县茶叶种植面积达60万亩,茶产业综合收入破百亿元。

  当地将围绕茶产业丰富品种、提升品质、做强品牌,加强茶叶标准化建设,推动茶叶加工转型升级。目前全村拥有茶园面积4200亩,人均拥有茶园1.3亩。

  湄潭县农村改革试验区办公室主任陶通艾表示,持续推进的农村改革试验,为释放土地活力、减轻农民负担、规范农村分配关系等奠定了坚实基础,使湄潭走出了一条绿色崛起的小康之路。

  改善环境,让村庄美起来

  在鱼泉街道新石社区,秀美的鱼泉河潺潺流淌,两岸绿树成荫。从菜地里拔出一把青菜,根须上挂满泥巴,当地居民曹大娘径直提到河边清洗,而10米外,是一个污水处理站的排水口。

  见记者面露疑色,居委会党支部书记杨成溢便拉着记者往附近的一片园子走去。"生活污水从处理站出来以后,还要到这里'洗个澡'才排进河里,能不干净吗?"原来这是块人工湿地生物床,植物根系底下填充有四层石料过滤,最后流出来的水清澈见底。

  10多年前,新石社区还是一个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的破败山村,生活环境恶劣。

  从2006年开始,湄潭县开展新农村建设,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在财力十分薄弱的情况下,湄潭累计挤出近7亿元资金,对改建或新建黔北民居的农户实行财政奖补政策。

  按照统一设计风格,刘有国拿出所有家底,加上政府补贴和信用贷款,率先盖起一套精致的黔北民居。不久,他的房子就被人租走半边开农家乐,每年租金3.5万元。老乡们看在眼里,也纷纷效仿,一幢幢白墙青瓦的新房屋拔地而起。

  社区又建起了污水处理站和垃圾回收站,保洁员、护河员、护林员一应俱全,不管是房前屋后还是山沟河道,都变得干净整洁。

  湄潭县环保局长代强介绍,湄潭一边做大做强茶产业,一边改造农村房、水、电、路、厨、厕、圈。采用村民自治、一事一议、民主管理等办法,实现群众由"要我建、要我改"向"我要建、我要改"的转变,让农村环境治理走上了良性发展轨道。

  唤醒资源,让腰包鼓起来

  7天时间,一位农妇净赚3万元。这究竟如何做到的?

  "没啥窍门,全靠物美价廉的农家菜。"今年国庆假期,湄潭县金花村村民李声柳十分忙碌。每天从早上9点到晚上10点,时刻都有游客到家里吃饭,农家乐生意异常红火。

  3年前,大青沟还只是个单纯的茶场,人均年收入在1万元左右。"我们有山有水有茶园,而且区位优势突出,搞旅游完全够格,不能错失良机。"金花村党支部书记冯燕青一声号召,班子成员和村民齐声叫好。可钱从哪来?基础设施的土地如何解决?

  彼时,湄潭刚刚开启新一轮农村改革试验,相继承担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等10项国家级改革试验课题。金花村抓住契机,将大青沟的茶园、田地等资源逐一清理,并确权颁证,使其具有商业或交换价值。然后,成立大青沟旅游专业合作社,抱团开发乡村旅游。

  不久,一栋栋黔北民居被绘制为色彩斑斓的童话世界,"七彩部落"景区一经出世,就成了一匹乡村旅游"黑马"。2017年,景区接待游客达12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000余万元。

  2015年8月27日,茅坪镇土槽村一宗原为废弃砖厂的5亩土地使用权易主,敲响全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第一槌",农村建设用地和国有建设用地的同权、同价、同等入市的大幕被拉开。

  兴隆镇龙凤村紧随其后,从抄乐镇拍下23.3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指标,引入一家旅游发展公司建起了酒店和餐厅,并入股1000亩土地种植花卉苗木打造万花源景区。"不仅土地入股有分红,园区还提供了200多个就业岗位。"龙凤村党支部书记伍荣民告诉记者,茶旅一体化的发展模式,让村民增收渠道越来越广阔。

  目前,湄潭全县119个村全部组建股份经济合作社,通过盘活20多万亩集体山林、土地资源和其他资产、资金,44万农民变成股东参与持股分红。

  农村改革让湄潭旧貌换新颜,也带给湄潭农民满满幸福。


  《 人民日报 》( 2018年11月26日 09 版)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By using Blogtrottr, you agree to our policies, terms and conditions.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  割下心头肉   河北省阜城县古城镇西火星堂村曾发生过一起命案,受害者是个六个月不到的小女孩,而凶手,正是生她的母亲。小女孩刚从母亲肚子里出来,还没记住世界长什么样子,就被母亲砖头砸死。而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便是李主佛的法轮功。   俗话说,孩子是母亲身上掉下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