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4日星期二

知乎日报: 房价「腰斩」下的燕郊

知乎日报
知乎日报 
房价「腰斩」下的燕郊
Dec 4th 2018, 23:07

新京报剥洋葱,公众号:剥洋葱people(ID:boyangcongpeople)

 2018 年,燕郊房价"腰斩"。

燕郊在北京正东,它的行政单位是"镇",隶属于河北省廊坊市三河市。从国贸开车一路向东 30 公里,过了潮白河大桥便是。进入燕郊,双向六车道的 102 国道两边,售楼门店一个挨一个,被称为"售楼一条街"。

过去十年里,这里每新开一个楼盘,就如同小镇里驶来一列火车,从其他城市过来的数千号人,一股脑被搬运到这里。"原先开一次盘涨价三五百元,到了 2016 年一涨就是五六千。那也疯抢,跟抢大白菜似的,只剩朝北的了,买,马上订!"这是售楼一条街上人们的共同记忆,百度百科在 2016 年更新了燕郊人口的数据——120 万,比十年前的 10 倍还多。

如今抢房子的事情已不复存在,街两边的门店冷清下来,但售楼一条街依然连接着燕郊和北京。

这里是 32 岁的房产经纪许明朗北京梦开始的地方;是 65 岁的北京老人俞大维最终的归宿;35 岁的外资公司职员田宁已经在燕郊生活六年,和许多燕郊刚需族一样,清晨向西黄昏向东;55 岁的东北下岗职工王梅,寄希望于投机燕郊房市的涨跌以换取更好的生活。

他们的人生原本没有交叉的可能,但楼盘价格走势图上起起伏伏的曲线,让他们在燕郊共同沉浮。

过山车式的翻滚

10 月 24 日下午,售楼一条街不止一家挂上环形锁,门上的玻璃灰蒙蒙的,屋里地上还有曾经摆放的桌椅落下的灰尘印。

许明朗在这里卖了三年房子。他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扫到客户的"京"字车牌,心里猜到七八分,"来看行情的"。一部手机拿在手里,里面能接通不少人。最厉害的是一张嘴,不管刚需的、投资的还是炒房的,都能从这里听到他的"毕生绝学"。

他指着墙上三居室的户型图介绍,"客厅和两间卧室都朝阳,我们叫'三阳开泰',均价在 1 万 2500 到 1 万 3200 之间。"靠这张嘴,许明朗依然是楼市严冬下的"金牌"销售。

但两年前,许明朗接待客户从不聊闲天,连嘴上的客气都省了,"你买不买?不买就卖给别人了。" 他到路边吃大排档,有人见他一身西装系领带就凑过来问,"你手里的房子现在多少钱了?还有吗?"

那时 35000 元开盘的房子现在 18000 元没人买,许明朗说,燕郊房价半年前就已经"腰斩"了,"不是不想买,是买不了,你没有本地户口。"

燕郊现在的政策是,非本地户口的购房者,要提供三年及以上社保或纳税证明才能买房。目前在售的新楼盘只有两个,许明朗和街上大多数销售一样,改卖隔壁县大厂的房子。大厂也有限购令,但开发商的策略是,先和购房者签合同交易,三年后购房者拿着完税证明再正式办过户手续。街上几乎人人都知道,"这么操作不规范,但现在统一都这么卖的,不然更没人买了。"

四天前的早晨,65 岁的北京老人俞大维乘坐公交车 816 路从售楼一条街经过。拉活的司机嘴里叼着烟卷,在车站上逢人就招呼,"到北京的,走吗?"

老俞顶着灰白的头发,坐在混合着肉夹馍和煎饼味儿的车厢里,看着年轻的姑娘小伙子们,一手抓着扶杆随车摇晃,一手端着手机,齐刷刷地低着头盯着看。过潮白河大桥掏出身份证接受进京检查的一刻,他嘀咕,"咱也成了外地人"。

两年前他搬到燕郊,房子也经历了过山车式的翻滚,但他并不关心,涨到多少也是住,跌了还得住。他和年轻的刚需族一样往返于北京和燕郊之间,每天 80 公里,到儿子家照看刚出生的小孙女生活。

儿子家在东二环内的一座老居民楼里,这原本是老俞的房子,儿子结婚,他把房子腾了出来。家里没人,老俞进了屋门就擦起地。儿子请过小时工,一小时 40 块,他觉得不值,让儿子别再花钱。

同一天下午,55 岁的王梅在燕郊的小区里张罗着卖房。一瞅见中介带人过来看房,她隔着老远就问:"租还是买?要几居的?" 中介走到她身前悄声问:"你那套还是卖 90 呗?" 她含糊地应了几声,最后说,"相中了再细谈吧"。她两年前花 110 万买的公寓,现在想卖 92 万到 95 万,还是没人买。

王梅住在首尔甜城,这个小区因临近规划中的高速公路和地铁站,最贵的住宅开盘时曾抛出将近 4 万元的单价。公寓北边的高速路今年 7 月 28 日正式连通北京,开车 10 分钟就到东六环。可住公寓的大多没车,从小区走到最近的去北京的公交站得走 20 分钟。规划中的地铁 22 号线,在燕郊段也没看到动工的影子。

10 月末的售楼一条街上,发传单的大爷背着手,传单捏在手里卷成一个卷儿,凑在街边的小摊子上看人打斗地主。每月拉 20 个客人进店的指标他还没完成,1500 块钱的工资他估摸着拿不着了,不紧不慢地溜达,"现在没人买房,早都不是 2012 年的好时候了。"

潮白河东岸的"疯狂"

2012 年,是售楼一条街热闹起来的年份。

大爷发传单拉一批客人进店,待够 20 分钟再留个手机号,就能赚 100 块。每月拉四五十批不成问题,成交了还有提成,月入七八千。像许明朗这样的金牌房产销售,年收入四五十万的不在少数。

但许明朗没赶上。他那时还没到北京打工,在山东老家的一家企业上班,工作是卖煤,"跟爷似的,根本不用出去找客户,价格合适就有人主动找上门来"。可是,这份不用求人的工作他越干越没意思,挣三四千块钱的死工资,单位效益一天不如一天,26 岁的许明朗既没房,也没车。

2012 年从年中到年末,北京二手房均价从 24000 元涨到 3 万元,而一河之隔的燕郊,新房平均价格仅在八九千元,售楼传单上打出广告——"北京给不了你们,在燕郊都能给你!"

燕郊的大巴车。新京报记者陶若谷 摄

买房送户口的政策吸引了很多"北漂",30 岁的田宁就是其中之一。他在北京一家外资汽车公司做技术培训师,正准备结婚。第一次到燕郊看房他开着黄色奇瑞 QQ,一下高速路,传单像纸飞机一样扑面而来,往车窗里塞,往后视镜缝里别。

他和女友相恋 9 年,在北京漂了 7 年,频繁地在月租 1000 以内的合租屋换地方住,从北三环搬到北五环。买房时,他优先考虑了东北六环外的顺义,两人的钱够买一套 80 平的。到燕郊看房发现能买 120 平,他想了想,选择了燕郊的大房子。

7 月下旬的一天,田宁到新买的房子边上咨询租房的事,想搬过来适应适应。下午四五点钟忽然下起大雨,十分钟的功夫,朋友家门前的燕顺路积起好几厘米的水。停在燕顺路两边的车,有不少淹没在这场洪灾里。那次之后,他才知道这条路的排水系统出了名的差,赶紧给自家车办了涉水险。

《南方周末》曾刊文提到"两个燕郊"。"一个燕郊壮志凌云,朝着国际化都市高歌猛进,万人小区林立,高密度楼盘与新兴的商业圈以十余倍的面积包围了旧有的镇中心。而另一个燕郊被困在小镇旧有的脆弱躯壳里,被开发殆尽的土地上,公共设施严重滞后。"

但这并没有阻止人们来燕郊买房的热情。越来越多的"北漂"涌向燕郊,在早出晚归的路途上,盼望着北京地铁有朝一日修到潮白河东岸。媒体人何枫在 2013 年初搬到燕郊,房管局的小窗口让他印象深刻。办事员盖戳的手快速地一起一落,"啪"一声按到纸上,递出去又接进来一张,"啪"又盖一个戳,不知道每天盖多少个。

开发商把燕郊形容为"北京的后花园",他认为这个描述不准确,准确的描述是"北漂的容身之地"。在他看来,潮白河隔开了两种不同的生活,"听起来残酷,但很现实"。

那时候,60 岁的老俞还住在故宫后墙外五百米远的一个居民楼里,吃完饭一遛弯儿,就进景山东门,横穿出去,又进北海西门。北三环的二哥,南三环的五弟,谁家有点事他骑个自行车过去照应一番,抽几根中南海,再喝两盅二锅头,56 度的,低度数的不喝。

从国企食品厂退休后,朋友帮他找了份"肥差",在家门口的国家文物局盯监控,上一天休两天,除退休工资外每月还多挣两千。老年合唱团里,他是手风琴伴奏,一到星期天就背着琴上景山。

老俞在老年活动中心拉琴。新京报记者陶若谷 摄

这把琴跟了他 40 年。1982 年夏天,他跟着启蒙老师去一个音乐教授家看二手琴。教授拉了一首匈牙利舞曲《查尔达什》,黑色风箱一拉开,手指头在黑白键上跳跃。380 块,俞大维下了"血本",那会儿他一个月才挣 40 来块钱。

他在皇城根脚下生活了大半辈子,从没想过会离开北京,离开出生长大的地方。

刚需与投机

2016 年,老俞的儿子要结婚了,娶个北京姑娘。北京全城房价进入 4 万元时代,老俞家的东二环内,房价也涨到 87000 元一平。

老俞和妻子盘了盘家底,选择在 40 公里外的燕郊买套二手房。在燕郊,像老俞这样从城区搬过去的北京人并不是孤例。问起他们为什么搬到河北,"我城里有房,这不是儿子结婚给占上了么?"

搬家之后,除了买菜老俞几乎不出门。他住 23 楼,小区里三天两头停电检修,他担心电梯停运,下楼就上不去了。而且他也不想出门,"摩的"在大街上蹿来蹿去,他觉得"乱乱哄哄";邻居一个也不认识。老俞宽慰自己,儿女要独立就得分开住,"住一块儿,那矛盾多了去了。"

同一年,因为"北京机会多",许明朗离开山东老家,到北京打工。

他在东四环一家公司做销售,从卖煤的变成卖电梯的,工资涨到 4500 元,赶上有提成的月份能赚 15000 元。

2015 年 2 月,他在燕郊买了人生第一套房子。77 平的两居室 9500 元一平,他犹豫再三才买。妻子从一开始就不同意,毕竟老家的房子才卖 5800 元,还带精装修。许明朗手里只有 4 万,找亲戚朋友七拼八凑,才交上首付 21 万。

那年夏天,通州被正式赋予"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定位。和通州相邻的燕郊,售楼处里换了地图,通州 CBD 代替国贸 CBD,成为新的坐标原点,燕郊看上去离"中心"更近了。仅半年,许明朗的小区价格涨到 15000 元一平,他发现燕郊还有升值空间,就把工作辞了,不卖电梯改卖房子。到 2016 年末,他所在的小区新盘卖到 25000 元一平。

燕郊的街头巷尾到处都在谈论房价,连老俞这样对房价迟钝的人,一天听一点,慢慢也感知到,燕郊的疯狂时代可能要来了。

许明朗卖房子挣着钱了也买房,大厂一套,香河一套,"干我们这行没有不倒腾房子的,就靠这个挣钱。"看楼盘的时候四周都是玉米地,他心里发慌,将近 1 万的房子,"虽然挨着北京,可它不是北京。"

2016 年底,规划中的地铁 22 号线办了开工奠基仪式。王梅打算在临近地铁站的首尔甜城买一套 40 年产权的公寓。随女儿进京后没过多久,她在燕郊上上城五期买了一套房,每平米 3850 元。这个小区号称"河北最高密度楼盘",63 栋楼里容纳了 2 万多户,将近 7 万人。

之后,她在东南五环边的建材市场炸油条做烧饼,除了供女儿读研,攒下一点钱就交首付买房。

房价飞涨的时候,燕郊出现很多投机者。他们的钱在北京不够交首付,冒着政策打压的风险,到燕郊的楼市"押房"。他们是购房主力,也助长了房价的持久升势。

她算了一笔账:17500 元一平,总价 110 万。她手里有套房卖 95 万,老家的房子卖掉 20 万,正好够买。她完成了交易,但不管买的还是卖的,两套房都只签了买卖协议,没有办正式网签,因为"房本没办下来"。

"看上去有四套房,现在哪套都不是我的"

在价格一天一涨的 2017 年初春,许明朗不敢再买房了。他经手过单价 3 万元的交易,看到很多人把钱投进去,"不是觉得房价不高,而是相信还能更高"。

2017 年 6 月 2 日,廊坊地区正式限制外地人购房,交满三年社保才能买。许明朗心里彻底凉了,售楼大街一夜之间冷清下来。

2018 年初,许明朗的小区最贵的房子从 35000 元跌回 17000 元。燕郊房价从疯涨到暴跌,只用了不到两年。

新政出台后,王梅的算盘落空。买她房子的小夫妻是外地户口,三年后才能办贷款,尾款拿不出。她的资金链断了,没有钱支付新买的公寓,房主让她卖房抵债。她不想卖,跟邻居抱怨:"我说三年后人家把钱给我,我再给他(上任房主),他不答应,还要起诉我。"

王梅的邻居说,她不是头一次听说这种事,"燕郊房产交易不规范的地方多,纠纷多,限购之后房价直线下降,有人签了合同又不想买了,闹上法庭的不少。"

王梅还有两套房,用其中一套抵押贷出来的钱交了另一套的首付。邻居被她嘴里一连串的数字绕晕了,"哟,你是不是房虫儿啊你?"

"你不倒腾,拿啥买房呀?" 王梅想把这些小房卖了,合一起再买个大房。她曾经是黑龙江佳木斯水泥厂的统计员,90 年代下岗,退休工资每月 1830 块。现在,她在小区里开了个家政公司,有人打电话过来找饭馆端菜的杂工,她报价一小时 30 元,对方砍到 15 元。工作日的中午,她去一个孕妇家里做饭,做一顿 60 元。这些构成了她日常生计的来源。

她盼着解决自己的三角债务,"看上去有四套房,显得挺富有,实际你说哪套是我的?哪套都不是我的现在。"

有"房虫"也在高点买了燕郊的房子,29000 元一平。和王梅不一样,他没觉得自己是受害者,"亏了也无所谓,我北京有 4 套房子,海外还有几套,其他二线有 10 多套,不在乎这一套两套的。现在房子 3000 元租出去,也挺好的啊。" 若不是因为限购没资格,他还想趁现在低价再买。

老俞一点都不关心限不限购,他关心的是另一件事。孙女出生了,城里的月嫂每月 15000 元,育儿嫂 1 万。请了几个月后老俞和亲家商量,"请不起了,咱自己来吧。" 两家老人轮流照顾孩子,两周一换,他的生活轨迹又一次改变。

早上 6 点出门,路上花上两小时到儿子家。晚上 7 点半从儿子家出来,赶 8 点 40 分的 816 路末班车回燕郊,到家 10 点。妻子夜里要哄孩子在城里住下,换下来的脏衣服老俞背回去。60 平米的屋子,小三口的衣服已经晾满了,没地方晾他们的。

他跟儿子商量,想把孙女接到燕郊来方便照顾。商量的结果是,燕郊条件不如城里,儿子儿媳要是住过来上下班也太远,"得,他们不跑,那我们跑吧。"

踏实活着

10 月 24 日清晨 5 点半,潮白河东岸的楼群零星亮起灯光,睡城逐渐苏醒。一阵风过来,公交车站上衣衫单薄的人跺起双脚。

田宁要到三里屯上班,6 点 35 出门。大巴车来了,他上车找了个座位,打开微信扫一扫头顶的二维码付车票钱,坐着 10 块,站着 7 块。潮白河大桥上他等了 15 分钟,所有车在这里排队过进京检查站。他无聊地打开淘宝,商品图片却刷不出来,网络信号因两省交界突然变弱。

田宁早晨 6 点 35 出发,到三里屯上班。新京报记者陶若谷 摄

这是田宁来北京的第 13 个年头。大巴车换公交 405 路,是最近研究出来的一条"舒适路线"。成本比公交车高,但公交车站站停,还总关不上车门,车里的喊"别上了等下一辆吧",挂在门上的偏不下去。他在人堆里站着,双肩包背在胸前,用来扛住忽然而至的外力。

到公司刷卡时已经 9 点 5 分,历经 2 个半小时,他还是迟到了。他手里拎着两个香菇包子,一杯豆浆,钻进三里屯的写字楼。

前一阵积分落户的政策下来,田宁的同事填写了申请表格,他没有填,"6000 个名额是给人才的,我不算人才。"他现在的房贷还是每月 2000 元,和六年前一样。再过三个月,田宁也要当爸爸了,他打算把孩子的户口落在燕郊。这种状态,让他剐蹭到一种幸福感,"踏实活着"。

许明朗的很多同事转行了,他没转。

三年里,他积攒下不少客户,有些人被他发展成"下线",楼市回归平静后帮他介绍新的客源。不过房子的确不好卖了,许明朗把客户们送出售楼中心经常是下午三点,错过午饭时间,他就在建筑工地边上的路边摊扒拉一口饭吃。

售楼处外的小摊子,徐明朗常在这里吃饭。新京报记者陶若谷 摄

今年 5 月份,许明朗买了第四套房子,他判断这个时间正是低点,拿出 30 万投资。妻子年初生了对双胞胎,两个儿子的奶粉钱和每月 8000 元的房贷,是他在楼市寒冬里硬生生扛着的动力。

白天他在售楼大厅里讲政策,"二胎全面放开之后,不流行两居室了姐。" 晚上回去孩子睡了,他到国外网站上看政策。10 月 7 日央行宣布降准 1%,他翻出美国副总统彭斯前一天演讲的全文稿,挑和中国有关的研读,试图寻找市场信号背后的蛛丝马迹。

"三年后,第一批交社保的人和到通州工作的人,会让这儿再热闹起来。"他对自己的判断很有信心,"北京市政府过来大概能带动 150 万人,去掉 100 万有房有资质的,剩下这 50 万怎么办?既要服务于北京,还不能脱离到北京。河那边六七万,河这边两三万,你买哪个?"

他不后悔到北京来。如果不来,他现在是一边卖煤,一边还房贷,"我现在有四套房,在燕郊我算中产,回老家我是土豪,在北京,我啥也不是。"

老俞依然往返于北京和燕郊之间,从每天一次变成每周一次,"天天跑,真跑不动了"。

他觉得燕郊没有刚来时那么乱了。菜比城里新鲜便宜,京秦高速开通后,进城也没有那么堵了。晚上,高楼里灯火闪烁的,显得比城里还热闹些。

又到星期天。景山外面的老胡同里,偶尔几辆红顶子三轮车穿行在青瓦灰砖之间,蹬车师傅哪儿的口音都有:"这里是皇帝选妃子的地方。现在,我们可以免费参观。" 老俞坐在歌友中间,Do、Mi、Mi,So、Mi、Mi,手风琴声响起,苏联诗人阿·邱尔金写的词唱出来:"在遥远的地方……"

搬到燕郊后,他的手风琴没地方放,思来想去,最终只能把琴搁在景山附近的一个超市里,平日里没法练琴,就靠每礼拜天摸一摸,找找手感。

"早了!" 琴突然停了,老俞说歌友拍子不准,"这儿空一拍才进啊!" 第二次,他被歌声围住,脸上红扑扑的,身体跟着节拍微微摇晃。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图文|新京报记者陶若谷

编辑 | 陈晓舒 校对 | 郭利琴

更多报道请关注公众号:剥洋葱 people(boyangcongpeople)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By using Blogtrottr, you agree to our policies, terms and conditions.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  割下心头肉   河北省阜城县古城镇西火星堂村曾发生过一起命案,受害者是个六个月不到的小女孩,而凶手,正是生她的母亲。小女孩刚从母亲肚子里出来,还没记住世界长什么样子,就被母亲砖头砸死。而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便是李主佛的法轮功。   俗话说,孩子是母亲身上掉下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