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9日星期日

国际频道: “如今,我们的生活越过越好”(一带一路·360行)

国际频道
国际新闻 
"如今,我们的生活越过越好"(一带一路·360行)
Dec 10th 2018, 00:00, by 人民网

  在波兰果农莱谢克的果园里,苹果已经挂满了枝头。

  在莱谢克的果园里,工人在采摘苹果。
  本报记者 于 洋摄

  申洲制衣厂车间的流水线上,阿丽(左一)正在帮助同事提高车缝技术。

  采用了自动化生产工艺,申洲制衣厂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图为该厂印花车间里,工人们正在工作。

  申洲制衣厂拥有1.1万余名柬埔寨员工。图为工作现场。
  本报记者 张志文摄

  果农莱谢克——

  "把波兰苹果摆上更多中国人的餐桌"

  本报驻波兰记者  于  洋

  金秋九月,波兰农业的"名片"——苹果迎来了收获季。波兰是目前欧洲第一大、世界第三大苹果生产国,也是全球第一大苹果出口国。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长期盯着欧洲市场的波兰果农把目光转向东方,关注更加广阔的中国市场。他们期待把波兰苹果摆上更多中国人的餐桌,与中国展开深入的合作。

  "这几年,我们一直在改良种植结构,努力种植更多适合中国人口味的苹果"

  波兰果农莱谢克·普莱斯拜尼亚克的果园位于华沙以南50公里的格鲁耶茨县。那里的土壤酸碱适中,土质松软。秋季时灼热烤人,夜晚寒冷刺骨。这种独特的气候孕育了著名的波兰双色苹果,格鲁耶茨也被誉为"欧洲的苹果园"。        

  每天早上,莱谢克都会骑摩托车围着果园转一圈。莱谢克的爷爷从1928年起经营这块占地21公顷的果园。莱谢克接管果园也已经40年了。在近一个世纪的时光里,果园一直在种植苹果,这让莱谢克感到非常骄傲。

  "果园平均每年生产500吨苹果,有6个品种,80%的苹果都出口到国外。"莱谢克说:"欧洲人喜欢口味偏酸的苹果,中国顾客喜欢偏甜偏脆的苹果。这几年,我们一直在改良种植结构,努力种植更多适合中国人口味的苹果。"

  果园里,采摘、运货车辆络绎不绝。波兰苹果的种植方式与中国有很大不同,更像是在种西红柿或葡萄。苹果树的植株细小,需要支架或绳索进行支撑,但一株可以密密麻麻地结出上百个果子,数量惊人。

  1987年,波兰经历了极寒天气,九成以上的苹果树都被冻死,整个苹果种植业陷入困境。为使苹果种植更加适应气候,当地开始改良过去那种大植株的苹果种植方式。波兰苹果种植业也走上了现代化道路。"现在苹果种植密度大概是30年前的10倍。"

  "这几年我们为了适应亚洲市场,增加了一些苹果品种的种植面积。我们有两个品种的苹果在亚洲市场颇受欢迎。波兰苹果要走出欧洲,'一带一路'建设是我们非常好的机会。"莱谢克说。

  "一带一路建设又帮助波兰苹果打开了新市场。现在,波兰果农的日子更好过了"

  中午简单地在果园吃过饭之后,莱谢克来到距离苹果园不远的"我们的果园"合作社。"我们的果园"是格鲁耶茨县2001年成立的一个果农联合组织,由当地28家主要果园农场组成,主要从事苹果的筛选、装箱、储存等工作。

  "波兰加入欧盟后,欧盟对波兰苹果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往各自独立的果园必须要联合起来,形成规模,才能提高效率、保证效益。"莱谢克说。

  在合作社一栋巨大的连体式建筑里,经过称量、清洗等工序后,来自各个果园的苹果被送入一个大型筛选设备,按照大小、颜色、糖分等标准扫描分类,随后一个个被送入不同的流水线,再经过人工筛选、装箱打包,存入冷库,准备发往世界各地。

  走进冷库,一股浓郁的苹果香气扑面而来。"请记住波兰苹果的独特香味。"莱谢克笑着说。在冷库里,每一箱苹果都有自己独立的编号,注明品种、来源和生产日期。每一个苹果的种植记录、农药喷洒记录等详细信息也都可以查到。

  "我们的果园"合作社每小时能处理17吨苹果,每年合计约4万吨。合作社还有当地最大的冷库,这些都为波兰苹果的更大规模出口做好了准备。

  "近年来,欧盟对波兰果农的补贴相对较高。'一带一路'建设又帮助波兰苹果打开了新市场。现在,波兰果农的日子更好过了。"莱谢克说,这几年波兰苹果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特别是中亚和东南亚国家的销量都大幅增长。2016年年底,波兰苹果正式获准进入中国。2017年首批波兰苹果走海运到达厦门,开始出现在中国人的餐桌上。"一带一路"为果农带来的商机正在显现。

  莱谢克也承认,目前中国市场对波兰苹果的认知度还不太高,"打开新市场需要时间。我们要认真研究如何更好地开拓中国市场,让品质上乘的波兰苹果得到更多中国消费者的认可。"

  "波兰苹果运到中国,通过中欧班列只需要14天。祝我们两国人民的友谊地久天长,结下累累硕果"

  傍晚,莱谢克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回到家中。他的家就安在果园里,是两栋典型的乡间别墅。在一望无际的平原上,像莱谢克家这样的房子,就像糖果一样散落在绿色的果园里,色彩斑斓又幽谧安静。        

  会客厅里摆着各种与苹果有关的奖杯,莱谢克自豪地讲述着每个奖杯的来历。"我们种的苹果即便不能说是波兰最好的,也绝对是最好之一。"他笑着说。

  2014年,莱谢克跟随格鲁耶茨县所在的马佐夫舍省代表团第一次去中国。他们访问了北京、河北和山东,与当地企业洽谈合作项目,并参观了当地的苹果园。这次中国之行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也使他对中国的苹果消费市场有了更深了解。

  "中国有富士、国光等苹果品种,商场里也有很多从美国和澳大利亚进口的苹果。但波兰的苹果还比较少,我们希望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把波兰苹果摆上更多中国人的餐桌。"

  莱谢克算了一笔账:"波兰苹果运到中国,如果走海运的话需要40天。但通过中欧班列只需要14天,这对水果来说是最优的运输方式。可惜,由于欧盟与俄罗斯之间相互制裁,波兰苹果还不能经由中欧班列这条线进入中国。"

  2016年,习近平主席对波兰进行了国事访问。杜达总统当起了"推销员",向习近平主席介绍波兰的苹果:"这些苹果非常新鲜,希望尽早装进车厢,运往中国。"谈起这段故事,莱谢克依然难掩兴奋:"当时波兰苹果的销售面临着很大困难,习近平主席在访问期间品尝了波兰的苹果,让我们非常感动,也使我们对'一带一路'建设有了更大期待。"

  天色渐晚,华灯初上,苹果园也逐渐安静下来。莱谢克和他的女儿伊沃娜一同在果园里散步。如今果园的很多业务是女儿在打理。"果园快100年了。希望未来它能拓宽中国市场,受到更多中国消费者的欢迎。也祝我们两国人民的友谊地久天长,结下累累硕果。"莱谢克说。

  

  制衣女工阿丽——

  "工厂就是我们共同的家"

  本报赴柬埔寨特派记者  张志文

  每年八九月间的服装换款季,是柬埔寨首都金边市的申洲(柬埔寨)有限公司最忙碌的时候。在这座柬埔寨规模最大的制衣工厂中,来自波罗勉省的宋妙丽是个名人。她在这里工作了12年,被大家亲切地称为"阿丽"。申洲制衣厂的1.1万多名员工中,许多人就是因为听说了她的故事,才到这家工厂工作的。

  "阿丽的工作就是解决、发现和预防问题。有了她,生产线的工作效率提升了不少"

  见到阿丽时,她正在巡视一条生产线。帮助工人纠正不当操作、提高工作效率是这位车间主任助理最重要的工作。

  阿丽和同事工作的地方,是去年底才启用的、全厂自动化程度最高的缝制车间。宽阔高大的厂房内,流水线上的工人用平板电脑操作。各种物料和制成品沿着轨道在工位之间穿梭。只要按下按钮,就能拿到所需原材料。"这是我们装备的自动化分拣系统,还有配套的自动隧道式整烫机,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公司总经理言德林说。

  下午3点多,阿丽来到09组的车缝区,沿着26个工位逐一巡视。"后台电脑显示这个组今天的生产量完成得不够理想,计划的1000件生产目标只完成了601件。我来看看,帮助查找一下原因。"阿丽在每个工位前驻足,仔细观察工人的动作。

  "同时拿起两个孔片会更省时间。"在打孔工序操作台旁,阿丽给同事演示标准动作。直到同事操作熟练后,阿丽才走向下一个工位。此时,阿丽已经在车间里走了3个多小时。每天阿丽都要像这样,把自己分管的6个组巡视一圈。她不停地看,不停地问,不停地讲。"阿丽的工作就是解决、发现和预防问题。有了她,生产线的效率提升了不少。"车间主任尚伟说。

  "他们不嫌我麻烦,只要我问起,就给我详细讲解。是中国的阿哥阿姐教会了我怎么做衣服"

  2005年,总部设在中国宁波的申洲制衣集团在柬埔寨投资建厂,面向当地招收女工。第二年,当时20岁的阿丽听周围的朋友说"这家中国企业待遇不错",也从家乡来到金边,进了工厂。

  "刚来时什么都不会。"阿丽回忆刚进厂的日子。但是她不怕苦,肯下功夫,"有不懂的就去问中国的阿哥阿姐。他们不嫌我麻烦,只要我问起,就给我详细讲解。是中国的阿哥阿姐教会了我怎么做衣服。"从最简单的车缝和上拉链开始,阿丽努力跟着中国"师傅"学习。一年后她就升任小组长,不久又担任大组长,管理着60名员工。

  2016年,经过选拔,阿丽被任命为车间主任助理。新工作带来新挑战:布置生产目标、监督生产品质、现场指导生产……每天的工作千头万绪。"刚开始也有点紧张,总是担心做不好。后来我就想,就跟着中国阿哥阿姐的样子学嘛。"有师傅带,阿丽的新工作很快上手,干得有声有色。

  最近,厂里正在忙着产品换款,阿丽的办公桌上堆满了五颜六色的样衣。"这些都是刚从中国发来的新款样品。我们不仅要研究工艺单,必要时还要把样衣拆开分析。"这个季度,他们收到了70多件换款订单。样衣到了厂里,她自己首先需要学透,"根据样衣学习中国工厂如何裁剪、印花、缝制",再教给其他同事,还要思考如何利用厂里现有设备高效地完成客户订单。

  阿丽如今已成为这家制衣厂里许多柬埔寨工人的榜样。"许多当地工人成长起来,进入到企业管理层。以前厂里中柬职工比例约为1∶60,如今这一比例已经变为1∶300。"言德林介绍说,这家工厂里所有的流水线组长、30%的车间主任助理和很多关键岗位的部门主管都是本地员工。"中企进入当地,也希望在人才培养、技术培训等方面为当地作出贡献。"

  "我们都很感谢中国企业来到柬埔寨。没有中国企业的投资,就没有我们一万多名同事的工作"

  下午6时,到了下班时间,厂区内喧闹起来。一万多名工人往厂外走,宽阔的道路瞬间成为人的海洋。

  阿丽在工厂附近租了一套不大的房子,骑摩托车15分钟就能到。平常一家三口就生活在这里。12年前,阿丽和丈夫带着家人东借西凑来的5万瑞尔(约合84元人民币)和一辆破旧摩托车来到首都金边。她跟着同乡进入申洲制衣厂工作,丈夫则开起了"摩的"。"'摩的'生意时好时坏,丈夫看我在中企工作很好,也想来工厂试试看。"后来,阿丽的丈夫也来到申洲制衣厂,成为一名机修工人。

  随后的几年间,夫妻二人在制衣厂里勤奋工作,收入不断提高。他们买了一辆汽车,还在老家修起一栋新房,几年前又加盖了第二层。"看,这就是我家!"阿丽自豪地打开手机相册,展示她在新房里拍摄的照片。照片中,阿丽身穿传统服装,在新家里开心地笑着。

  "如今,我们的生活越过越好。我们最开心的是,女儿能从乡下来到首都上学。"阿丽说,女儿11个月大时,他们夫妻因为外出打工,无奈和孩子分开。条件改善之后,他们把女儿接到金边上学,接受更好的教育。在阿丽的介绍下,老家的外甥女夫妇也在申洲制衣厂找到了工作,收入比以前高多了。下一步,阿丽想在金边买套房子,把父母也接过来。

  制衣厂的工作改善了阿丽一家的生活,也让她看到了外面的世界。2013年和2017年,阿丽和同事们先后两次到中国参观培训。"我们去了香港、上海和宁波,看到了现代化城市里的高楼大厦,乘坐了先进的高铁。真希望柬埔寨将来也能发展得这么好!"

  临别时,阿丽说:"我们都很感谢中国企业来到柬埔寨。没有中国企业的投资,就没有我们一万多名同事的工作。工厂就是我们共同的家。"

  

  版式设计: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18年12月10日 23 版)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By using Blogtrottr, you agree to our policies, terms and conditions.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  割下心头肉   河北省阜城县古城镇西火星堂村曾发生过一起命案,受害者是个六个月不到的小女孩,而凶手,正是生她的母亲。小女孩刚从母亲肚子里出来,还没记住世界长什么样子,就被母亲砖头砸死。而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便是李主佛的法轮功。   俗话说,孩子是母亲身上掉下的一...